十二夜海報1    

本來預期會在戲院裡大哭的,結果並沒有,中間沒有落下任何一滴眼淚。不是不感人,也不是沒有投入到那個情境裡,而是眉頭深鎖的覺得狗狗遇到的情況太殘酷,殘酷到令人坐立難安。直到後面,達摩從一隻冷眼旁觀的狗轉變為爬在鐵網上不停哀嚎的狂犬時,才真的哭了。當同伴一個一個病死或被處決的離開,再沒有情感的動物也會感到害怕和哀淒而行為大變。如果我們能夠拋開人類的思考邏輯,用心的感受他們,或許就能讓他們少了一點痛苦、一點折磨。更何況,十二夜中的收容所狀況還是比較友善的空間了,無法想像更糟的環境有多麼恐怖,狗狗得受更多的折磨。

54E7F24F57CC378DD57F4A46D7EA9_h498_w598_m2  

撇開觀影過程中的心情,觀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會一直猜想,導演會用什麼方式把收容所的情況拍攝成一部大家都能接受的紀錄片?紀錄片很重要的部分是「觀點」的問題,它不像劇情片可以靠著編劇的想像安排故事情節。紀錄片要記錄的是真實,但如何把真實透過擷取、處理,重新整合成一個觀影結構就很關鍵了。十二夜在這個部分我覺得做的很成功,每一夜都包含了一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碰觸到的不管是收容所、流浪動物,甚至是狗與狗之間有無情感的問題,非常精采!觀點全面又不失力道,十分傑出。

另外,全程旁白並不多。導演選擇了用畫面說話,在這12天裡,狗狗在收容所裡的日子光靠畫面就足以述說一切,實在沒必要多費唇舌,加了過多的旁白只會讓人覺得太煽情。如果紀錄片處理的沒辦法令人思考,只剩下無謂的憐憫跟同情,在戲院裡哭過以後當做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那才是最可悲的。幸好十二夜沒犯這種受不了的錯誤。

十二夜2  

其實,什麼樣的拍攝方式就能反映出什麼樣的觀點。這部片選擇用與狗狗水平視線的角度拍攝收容所裡的情況,不只是用狗狗的視角說話,更可避開收容所工作人員和獸醫師的臉。該譴責的對象絕不是他們,而是對於這些殘忍制度無視的決策者和那些棄養的渾蛋們!在這種環境跟制度下工作,就算再有愛,最後也只能關閉所有情緒,選擇淡然和漠視。個人的力量其實有限,讓更多人正視這些問題希望就無限,所以不要害怕進戲院看這部紀錄片,收容所的慘況實在需要更多人去關注,就像「看見台灣」一樣,賣座以後便能發揮影響力,迫使執政者為台灣這塊土地做點什麼事來。若十二夜也能賣座,流浪動物和收容所的問題或許也有機會被解決。十二夜講述的是這12天,狗狗們迎接下一個幸福的機會。越多人進場支持這部紀錄片,狗狗們就擁有更多機會改變他們的生命。更別忘了,你手中那張票,有一部份也會拿來幫助流浪動物,進場看戲不只受到感動,更能直接幫助這些狗狗們,何樂而不為呢?

十二夜  
有趣的是,十二夜在處理安樂死那段,搭配了【給愛麗絲】這首耳熟能詳的垃圾車歌曲。起初覺得有點突兀,差點站起身來去倒垃圾XD,後來想想,這個手法其實是想諷刺收容所裡的安樂死制度,完全把貓狗當作垃圾一樣處理。安樂死沒有名字看起來這麼好聽,現實中的狀況是十分無情和不人道的,麻碎不完全的情況下狗狗們是非常痛苦的死去。導演把畫面停留在第一針鎮定劑之後,後方小房間中執行第二針氯化鉀或是巴比妥鹽酸的畫面則是避重就輕的帶過,或許是過於殘酷,或許是對於整部電影的調性不搭嘎,不管怎樣,第一針的畫面也已經夠有震撼力了。安樂死是不是必要方式?如果需要,又該如何進行?反對安樂死的人推TNR(捕捉、絕育、釋放,Trap Neuter Release);支持安樂死的人認為只是節育做的並不夠多。這些都是一直被討論的議題,十二夜也確實觸碰這個部分,雖然沒有細講,但至少點出了這個無奈。如果不是看了十二夜,我可能不會上網查尋這些資訊,就不會了解流浪動物議題的複雜性了。紀錄片的影響力絕對超乎一般人想像的。

十二夜3  
當然,也不是說整部片沒有缺點,中間有某幾夜讓人感到有點煽情過頭,超越了整體電影要維持的那個情緒標準。但瑕不掩瑜,不管是觀影過程受到的震撼和不捨,或是就紀錄片本身的處理手法和風格,我個人都非常喜歡。有時候,看紀錄片會比單純看電影得到更多。十二夜就是這麼一部好看又能讓你主動思考怎麼幫助這些流浪動物的好片,所以別再懼怕進戲院觀看了,它不會很刻意的要操弄你的淚水,若你還是崩潰大哭了,那更代表了這部片的真誠,真的能打動觀者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