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  

12/6晚上參與了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的短片《不即不離》的放映會。

之前看了一部入圍奧斯卡,講述印尼排華殺共的紀錄片《殺人一舉》(The Act of Killing),對於東南亞的歷史有些興趣,尤其是共產黨的發展,還有華人在裡面身處的角色等等。今天映後導演也跟大夥聊聊這部影片也聊了馬來西亞的過去與現況,才發現南洋這些國家與共產黨的糾葛真的是複雜到台灣人難以想像。分享幾個後來聊到記憶深刻的片段:

1. 1930、40年代越南的國父胡志明促成馬來亞共產黨成立,簡稱馬共。戰爭爆發時,英國殖民政府致力打壓馬共,為了孤立馬共,建立新村將村民遷移至此,周圍建起柵欄,由英政府士兵(通常是馬來人)重兵看守,阻隔馬共與村民的聯繫,也藉此斷了馬共的糧食來源和軍事支援。只不過,大多數由華人組成的馬共並非與英軍的馬來人相對立,反倒是因彼此過去的交情(共同生活、務農等),常常睜一隻眼閉一支眼地讓馬共越過柵欄完成生活補給。在當時,馬來人加入軍隊也只是糊口飯吃,意識型態上並非真的與馬共有多麼大的衝突和對立。

2. 底下有人分享自己的長輩曾經在日治時期加入日本軍隊,遠征南洋,到達婆羅灣參與二戰。導演也說,在做田野調查時看過回憶錄,裡頭記載著一位馬共成員受到日軍審問時,一旁的日本兵突然開口說華語,還偷偷地幫他修改資料,讓他逃過了刑責。其實,台灣人當初在日治時期常被抓去南洋軍事戰場上,因為都操著華語,語言相通便能充當翻譯的角色。原以為馬來西亞的歷史和政治與台灣人沒有太大關連,沒想到因為日本的統治和對南洋的軍事侵略,竟然在那個時代有著一段淵源。

3. 南洋的共產黨與台灣人想像中的共產黨差異極大,我們對於共產黨的概念源自於極權、高壓的中國共產黨。但馬共反而是支持投票選舉的,因為他們是真正的與人民站在一起,對抗的是極權的殖民政府,相比之下,馬共較偏向社會主義式的共產黨路線。

4. 相較於新加坡是華人掌控經濟、政治主權的優勢階級,馬來西亞的華人則是國內的次等公民。據馬來西亞人的說法,他們國小國中要受到較為良好的學校教育,必須自己募款才有機會到較好的學校就讀,台灣人真的很難想像。而在以前,華人與馬來人的人口比例幾乎是一比一,但現今華人數量卻大量減少到馬來人一半都不到的程度,可見華人在馬來西亞生活多麼不易。

過了非常充實的一個晚上,對於馬來西亞又更了解一些。《不即不離》從廖克發家族的角度重新省視父親參與馬共那段歷史,片中散發的感覺並非血腥、殺戮和對立,反倒是飄散了一股對於那段塵封記憶的惆悵感。導演計畫把這部影片拍完,將來還會到泰國記錄那些曾經參與馬共,後來輾轉流亡泰國的老兵。

不即不離 廖克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