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了一下,不包含電影台和其他收看方式,今年到電影院看了82部電影,其中有一般院線也有金馬奇幻影展、台北電影節和金馬影展,也算是在電影中度過這年。去年分享自己的十大但沒有寫出感想(其實是因為寫太多來不及在跨年前寫完.....),今年總算是好好完成了。本來還想分院線版和影展版本,但真的寫不完就放棄了。之後再分享這兩個版本好了,以下是剃除去年作品但今年上映(忍痛捨棄《內布拉斯加》和《瞞天大布局》)得來的綜合版2014 Top10 movies:

1. 《年少時代》(Boyhood)

Boyhood  

無庸置疑我的年度No.1。並非跟風奧斯卡或是大大小小的影評人獎,我愛的也不是其獨特的橫跨12年時序,而是在內容上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印記。先前看了第二次又發現一些更為細膩的隱喻,包括爸爸將已經單飛的披頭四重新組裝合輯,以及小Mason起先迷戀哈利波特,之後換了幾位繼父開始質疑這世上是不是真的沒有魔法等等。總而言之,年少時代三小時的片長裡反覆辯證的一件事:什麼叫做「家」(family)?那個因為父母爭執而殘破不堪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好的壞的,都會跟著成長而形影不離。想起星際效應裡頭的一句話「Once you're parents, you're the ghosts of your children's future.」,只不過年少時代用了更不著痕跡的手法體現它。

 

2. 《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海報  

「灑滿著白月的當兒,我願意關了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許鞍華交出了一部華語片近年來最特別也是最爭議的歷史傑作。特別喜歡片中那股疏離的感覺,每當要進入情緒時旁人的對白都會將你拉回現實,用更宏觀的視野審視蕭紅這個人與那段歷史,但到片尾你又不得不同情蕭紅的遭遇,感動是在顛沛流離過後才會湧出。自從電影產業越來越商業化後就很少看到有改編左翼文學的電影產出,《黃金時代》的出現又將我們拉回到那個年代,體驗最底層生活的痛苦和辛酸。

 

3. 《鳥人》(Birdman)

鳥人  

跟《年少時代》一樣是今年奧斯卡的front runner,很難得奧斯卡領先者我會這麼喜歡。《鳥人》跟《年少時代》都跟以往奧斯卡喜好品味不同,後者是跨年份卻又平淡無奇的獨立製作,而前者卻是發了瘋走在精神崩潰邊緣的神經病作品。扣除掉前後幾乎是(偽)一鏡到底的攝影風格就讓人眼睛一亮,更別說內裡是批判現今浮誇英雄電影帶來的後遺症,我們隨著Michael Keaton的視角,一路上跟著他暴怒、抓狂、冷靜、內疚、成功,最後導演利用父女感情拋出來一個提問:「他真的瘋了嗎?還是瘋的是這個世界?」。不管是形式上或是想要訴說的內在精神都很驚人,可說是戲劇效果和內在省思兼具的好片。

 

4. 《盜貼人生》(The Double)

the double    

《盜貼人生》是我認為今年最被影評們低估的作品。故事根據19世紀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確,它並非大眾喜愛的風格,很黑暗、很冷冽,看完或許還搞不懂男主角Jesse Eisenberg到底有沒有這個分身。但整部電影沉浸在不見天日、煙霧瀰漫的工業城市裡頭,加上壓迫感十足的辦公室場景,營造出懸疑又詭譎的觀影氣氛。Eisenberg的魯蛇氣質時不時又讓人會心一笑,搭上神祕又有獨特氣質的Mia Wasikowska形成很吸引人的化學作用,劇中突如其來的日本元素也會讓人暫時忘卻這是部英國電影,只能說這部很奇幻又很好看,黑人導演Richard Ayoade自己也是喜劇演員,不僅拍出《巡邏驚很大》這種喜劇片,也可以很認真的拍出《初戀潛水艇》這款成長電影,更能成功挑戰《盜貼人生》這種風格化電影,真是才華洋溢。台灣沒有意外的話會在2/16上映。

 

5.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史蒂芬霍金的故事已經被翻拍成電影、影集好多次了,愛的萬物論能給人驚喜嗎?導演James Marsh悄悄地在霍金與潔恩生活中施了魔法,運用許多意象和視覺效果豐富了這段戀情,我們也可從許多橋段來窺探霍金的內心掙扎以及潔恩無比堅毅卻又細心的照顧。儘管有著些許美化,但結局讓這段關係昇華,觀眾能夠站在霍金的角度與潔恩的角度分別思考什麼是愛,我們又該如何愛。好的傳記片不在於故事情節有多讓人出乎意料,畢竟是改編自真實故事,但卻必須在既有的故事中施予魔法,讓它具有了獨特味道。愛的萬物論就是一部不花俏、很誠懇卻又勾心的濃厚英倫風電影。

 

6. 《軍中樂園》

軍中樂園  

大家一定覺得我瘋了怎麼會把《軍中樂園》擺進來還第六名。我只能說撇開那些爭議,《軍中樂園》的確是豆導過去作品中最誠懇、最感動人的一部。在敘事上的確有很多瑕疵,開頭的海龍蛙兵看似與主軸無關,而最後面迅速收尾也讓人乍異,不過老張和妮妮這兩條支線非常成功,一位回不去的老兵和一位殺夫來當軍妓的少婦,身後的無奈卻是令人感慨萬千,很喜歡這份惆悵感。片中的美術設計和攝影更是用心,光是重新搭建八三么就是件不簡單的事,包括服裝和場景都有所考究,《軍中樂園》可說是我今最喜愛的國片了。

 

7. 《親愛的》

親愛的  

陳可辛的最新作品,1/30上映。今年金馬獎除了趙薇的女主角入圍以外,完全忽略這部電影,很可惜。改編自真實故事,描述深圳一名孩童被擄走再尋回的故事。電影前半段從受害者的角度出發闡述喪子之痛,後半段則從看似是加害者,實際上卻是片中最悲慘的農婦角色來反思擄人事件背後的城鄉差距問題、法律援助問題等。更重要的,我們還看到了人性,每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每個決定都參雜了無數驅力得以完成。這部片不僅能讓你眼淚直流,更能在看完以後了解整件事背後的無奈,充滿戲劇性又十分真誠的作品。

 

8. 《控制》(Gone Girl)

控制  

一樣是很通俗、戲劇張力強大的好萊塢作品。導演David Fincher重回熟悉的人性驚悚劇老路,改編同名小說,不僅保持原小說的故事內容,更將以往冷冽、暗潮洶湧的影像風格融入其中,隨著劇情發展,我們大概可以斷定Amy Dunne是2014年最可怕最腹黑的女人了吧?!特別喜歡片中大力嘲諷媒體的部份,完全呼應了現今「民氣可用」、「媒體辦案」的社會現況,你說如果沒有媒體,最後這兩夫妻該怎麼玩呢?完全玩不動了!很精采的驚悚片。全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女人,而是你根本不了解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9. 《伊達的抉擇》(Ida)

Ida  

今年波蘭備受矚目的電影,也拿下多座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順利入圍今年奧斯卡外語片九強,也是今年外語片大熱門。我想美國人會喜歡這部片是因為它很簡單、很好懂,但在簡單的敘事中卻蘊含著強大的批判力量,不僅批判了戰爭,反思大屠殺後遺留下來的創傷,更對宗教展開了質疑,從頭到尾就問一句話:「到底神在哪裡?」。最喜愛這部片的攝影,黑白色調風味十足,教堂的鏡頭中特意在修女頭上留下大量空白的構圖企圖直疑神跑到哪裡去了?最後才從阿姨的身世與辛酸得知,神留下來的不只是愛,更多的是殘酷和現實。波蘭電影在近期的國際影壇上沉寂時,Ida的橫空出現(導演長期待在英國,Ida是他回到波蘭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延續了過去新浪潮電影的能量,彷彿回到當年批判力道十足的那個年代。

 

10. 《冰毒》

冰毒  

緬甸裔導演趙德胤的最新作品。非常在地本色的獨立電影,看完以後會對緬甸的現況了解更深。基本上前半段你還在霧裡看花,但當男主角與女主角相遇以後故事逐漸明朗開來,底層人物的生活就是如此的虛無和荒誕,緬甸農村裡吸毒是常態,販毒更是有利可圖,但一切的風險只能自己承擔。片尾以殺牛作為結尾,完全把電影昇華到另一種高度,不僅符合農村裡的日常活動,更隱喻了這些男男女女就如同這頭牛一樣,活著只是成為將來刀口下的犧牲品罷了,十分大膽力道又直接。十分佩服導演能帶領幾個人的團隊深入緬甸當地,快速克服艱難的拍片環境,交出這麼完整又有生命力的作品,真的很不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