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北電影節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獎挺讓人期待,劇情長片片單各各實力堅強。尤其是原先公視的人生劇展《小孩》能以長片之茲入選,最讓人訝異! 不久前才看過《小孩》在公視播映,是部非常成熟又精采的作品,那時就覺得不拍成長片太可惜了,沒想到重剪成長片能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入圍台北電影獎真的很開心!尤其是溫貞菱的表現超棒,希望能在女主角獎上有所斬獲。

另外,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已經連續五年頒給紀錄片,今年紀錄片片單看似沒有以往強勢,注重獨立性格、反叛性的台北電影獎會不會再次頒給紀錄片值得關注。

btw,2009年以首部劇情長片《台北星期天》一鳴驚人的馬來西亞導演何蔚庭近幾年看似消失在大螢幕前,原來這段時間前進中國與對岸的影視團隊合作,這次入圍的《溫水蛤蟆》也是中央電視台電視電影之一,頗期待他的創意跟中國團隊合作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成果。個人很期待《溫水蛤蟆》和《百日告別》這兩部,前者是何蔚庭重回台灣大螢幕的作品,後者則是林書宇繼四年前《星空》後的鉅作,看先前的報導主題是講述如何面對失去的傷痛,這點也與導演本身的經歷有關,很期待他會交出與以往不同的成果。

個人很同意遴選委員會的這段看法:「台北電影獎一向鼓勵新銳,特別強調創造性跟實驗性。但回顧以往鼓勵過的新銳導演中,多數無法將短片時期獨特的世界觀及光芒,成功轉移到後來拍攝的劇情長片。台灣新電影浪潮已經過了三十年,但目前的台灣電影多半還是鄉土的、古典的、反芻的或致敬的,缺乏對未來的想像力。也許劇情長片有票房考量,因此出現很多跟風的文青類型,悲傷、愛這些情緒都是用概念在拍攝,將情感用包裝來販賣。整個產業生態背後有一種微電影現象,讓人稍稍有種欠缺活力或不夠新鮮、不夠自由的感覺。而近年來紀錄片在各種機構補助的機制底下,或不易充分展現創作者的獨特世界觀與性格,也容易傾向單向度的解讀,今年的參賽影片有些不免如此,但也看到一些具備個性與生命力的作品。」

國片不管是紀錄片和劇情長片的類型都不夠多元,前者已經習慣販賣熱血和溫情藉以取得票房成績,後者更是概念先行,敘事擺在後頭,這樣根本無法讓國內電影發展網正面的發展,觀眾好不容易培養起願意支持國片的信心可能也會因為一兩部過於自溺(並非不好)的作品而失去進場的興趣,這些都是台灣目前要面對的困境。

以下是入圍名單:劇情長片類入選的有林書宇導演《百日告別》、鄭有傑與勒嘎 ‧ 舒米共同導演《太陽的孩子》、李中導演《青田街一號》、張作驥導演《醉.生夢死》、姜秀瓊導演《寧靜咖啡館之歌》、張艾嘉導演《念念》、鈕承澤導演《軍中樂園》、林靖傑導演《愛琳娜》、何蔚庭導演《溫水蛤蟆》、于瑋珊導演《小孩》。紀錄片類:趙德胤導演《挖玉石的人》、陳懷恩導演《如歌的行板》、陳芯宜與江國梁導演《山靈》、謝慶鈴導演《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韓忠翰與伍心瑜與王振宇與許婉鈴共同導演《牆》、蘇明彥導演《Listen, Darling》、于光中導演《屌人》、柯金源導演《命水》、林婉玉導演《台北抽搐》、太陽花影像紀錄計畫(團隊)導演《太陽‧不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