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之聲  

電影一開始,我們透過不斷晃動、傾斜的畫面跟隨著女主角Maud Watts(Carey Mulligan飾)在髒亂的洗衣場裡工作著,工廠領班的霸道壓迫讓這個空間充滿了厭惡感。離開工廠牢籠,走在街道上也無法迎接海闊天空,伴隨而來的是一群女工突如其來地拿起藏匿已久的磚塊打破店家櫥窗,嘴裡嚷嚷著votes for women, votes for women的大道理。這樣充滿壓迫感與不確定感的開場,搭配晃動的攝影技法,完全令人感受到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保守以及對於女性的禁錮。

電影選擇了Maud Watts這位虛構人物,從一介平民小女工的視角來看這場女權抗爭,身邊環繞的是史實人物,如Edith Ellyn(改編自真實人物Edith Garrud,由Helena Bonham Carter飾)、女權領袖與精神指標Emmeline Pankhurst(Meryl Streep飾)以及讓這個運動開花結果的關鍵人物Emily Davison(Natalie Press飾)。這是導演與編劇的巧思,我們不從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做為主敘事,也不願拍成偉人傳記電影,反而從不起眼、不被視為傳統Saffragette一員的平凡女工來做敘事主體,讓我們這些不了解何謂Saffragette的觀眾,跟著她的腳步漸漸從什麼都不理解,最後到認同、積極參與。

由於導演Sarah Gavron、編劇Abi Morgan(上一部編劇作品是梅莉史翠普擔綱女主角的《鐵娘子》)皆為女性,又拍了一部描述女權運動的電影,我們不禁要問,劇中是如何塑造女性角色?尤其是女主角Maud Watts如何從一知半解轉而認同抗爭運動又堅定地參與行動?仔細看看Maud的心路歷程,絕對不是被動地受到他人影響,所有行動都是自我反思而來,例如入獄後回到平靜家中,醒來她若有所思地問著老公(Ben Whishaw飾),「如果我們再生一個女兒,她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跟妳一樣吧我想。」為了下一代的平等權力、為了爭取更好的性平社會,聽完這句話她有了行動,義無反顧加入更為激烈的抗爭。

又如劇中被趕出家門後,老公對著她說「妳是個母親,是妻子,也是我老婆,這就是妳的人生。」Maud回應「如果我不想只是如此呢?」面對從來未被挑戰的父權思想,Maud願意跳出框架,跳出這些被人設定好的角色標籤,勇敢作為一位「女性」奮戰,這都是女性自覺的表徵,也是彰顯主體性的安排,這點讓我欣賞編劇。除了積極的對外參與女權運動,Maud勇於跳脫父權壓迫與性別角色扮演,更是讓性別意識拓展至一般女性的生活日常中,此面向的啟發絕對不亞於公民不服從等等運動。

除此之外,仔細觀察全片也沒有明顯的善惡對立之分,很少角色是完全的好人或壞人,這在以社會運動為主題的電影裡實為少見。端看電影中的男性角色,除了工廠領頭以外,Brendan Gleeson飾演的督察Steed並非以威脅、恐嚇逮捕者,而是拋出問題企圖說服對方。再者,Maud老公Sonny也不是令人討厭的形象,反倒是扮演傳統愛家、維護家庭價值的大男人。而Edith Ellyn老公在背後默默支持行動的同時,卻被描述為能力不足的藥房老闆。這些角色描寫其實更符合實際情況,而不是方便行事地把所有男性都塑造為無惡不赦的大壞蛋,使女權運動看起來如此理所當然。

另一方面來看,也就是如此,我們才能理解在父權當道、女性只能扮演某些既定角色的主流社會氛圍下,這幾位呼喊著votes for women,不畏懼任何困難用行動來發聲的女性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女權之聲:無懼年代》並沒有太多戲劇性的轉折,卻是非常細膩與寫實地描述這場運動,在編劇巧妙的安排下,其實有更多細節等待觀眾挖掘進而反思。正如艾瑪華森(EmmaWatson)在聯合國那席He for She演說,當女性從既有的性別框架中跳脫而出,男性也可以卸下社會加諸其身的壓力與負擔,願兩性平權不再只是「女人的事」,期待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女性導演、編劇來提醒我們這個社會還是存在著性別不平等或是歧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