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十分的話,一分給情緒拿捏完美的董子健,一分給笑起來足以收服所有觀眾的顏卓靈,一分給喜劇笑果十足、演技自然的林柏宏,另一分給結尾揪心的主題曲「半句再見」。沒了。

《六弄咖啡館》嘗試著重於與其他青春校園片不太一樣的主題 - 「遠距離」,這個距離不只是空間上的距離,也是觀念、心態上的距離。男孩長大的太慢,女孩已經在勾勒未來的藍圖,發現男孩一點也跟不上,中間的差距該如何弭平?雙方都太年輕,找不到方法攜手走向未來。喜歡這個概念,每個經歷失敗戀情的男男女女或許都能從中感受共鳴。

不過整部片的氣氛實在過於平淡,每個事件與事件的連接像流水帳一般,了解導演可能是想以寫實的筆觸描寫那份哀傷,但是整部片沒有重心,也沒有吸引人看下去的引子,觀影過程只感覺茫然,反而與主角們的心境產生疏離。如果說《那些年》有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我的少女時代》有90年代小物、永遠的明星劉德華作為陪襯,將青春與自我情感給緊密結合,那《六弄》裡有什麼?幾乎沒有。如果要強調青春裡的遺憾和悲傷,那不如把步調緩下來,氣氛多點詩意,而不是一個事件一個事件接續下去,情感上卻沒有堆疊效果。

再說,董子健的大陸腔和顏卓靈的港腔會不會在觀影上感到突兀,以致於無法完全投入情感?肯定會的。幸好,本片看完也不太會注意這是在台灣發生的故事,或他們念的是台灣學校,勉強還能說的過去。不過,此片刻意不加入太多的在地元素是感覺的出來的,我不敢斷言此舉是為了輸出至中國大陸或是香港,甚至亞洲其他地區所實行的「去在地化」以追求普世認同,如果是如此,那《那些年》在香港打破華語片票房記錄、《我的少女時代》時代感這麼重的片子在韓國刮起一陣旋風都是很好的反例。

賣不賣座,片子的好壞才是重點,青春校園電影若要成功,就必須把觀眾的心揪起來再好好放下。如果做不到這點,一切枉然。

把近年台灣青春校園電影做個排名的話,個人喜好是《我的少女時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六弄咖啡館》>《等一個人咖啡》=《五月一号》。巧合的是,這幾部作品除了《等一個人咖啡》幾乎都由其他領域跨界來初執導演筒,作品好壞參差不齊,或許製片方要再想想如何讓青春校園電影品質繼續提升,而新導演們如果想不出更好的切入點、做不出不一樣的青春片,那就別浪費此片型好不容易蓄積起來的能量了。

arrow
arrow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