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肯洛區(Ken Loach)的新片《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會如此平庸,甚至也比不上評價平平的上部作品《Jimmy's Hall》。
 
去年《流離者之歌》(Dheepan)拿下金棕櫚有人認為可笑,但它其實不差,問題是作品有沒有厲害到擊敗眾多強片拿到坎城最大獎的實力,大多數人覺得沒有。
 
我倒認為,Dheepan將難民議題嵌入到另一個都市叢林的混戰,反倒凸顯難民來到新環境會陷入更難解的社會排除議題,雖然複雜度不高,不過此種方向至少是有趣的。
 
《我是布萊克》大概也像Dheepan一樣,議題性取勝。不過,它的溫情,或者講難聽點,過度濫情,實在令人不耐。
 
我最受不了的是,他把兩個最重要的素材,「人」和「制度」拉到非常極端。
 
只要有人的地方,互助互愛,愛心大爆發,彷彿整個Newcastle最美的風景就是人。然而只要碰到「體制」,僵化的像沒有腦子一樣,每個人機械式地照著教條操練,遇到繁瑣的代辦事項該如何就如何,沒有一丁點轉圜餘地。就算公務人員想打破規範破例幫助Blake,也隨即被體制抓回計算好的齒輪位置裡。
 
對我來說,處理最好的一幕是Blake被雇主誤會是騙子那裡。只有這段,我才看的到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被體制扭曲、蹂躪後所留下的荒謬。只有這段,人與體制才有了交會,我們看到一位有尊嚴的木匠,在體制之下被迫做出沒有任何道理的行動,最終被雇主誤會,把他僅有的正直人格給污衊殆盡。這才是這部片裡最辛酸的地方。
 
或許有人會說,「當地情況真的是如此阿!」不要說整個英國,就看Newcastle這個地方,實情是不是如此?我不清楚。但就算忠實的反應了Newcastle現況,又如何?電影不是寫實大賽,沒有誰最寫實分數就越高的道理。所謂的樸實、真誠、不刻意設計,在我來看都太過於溢美。
 
它不差,但絕對不好,它的粗糙與平庸,很像是那種議題先行,急於倒給你所謂的社會控訴卻不顧電影創作的作品。
 
看完這部片實在沒辦法讓你深入思考什麼議題,政治正確的太過明顯。想想大概就像那些腦中只有立場的人們,看到既有體制就狂罵,腦中不是正就是反,不是善就是惡。如果一部坎城影展最大獎名留青史的金棕櫚電影只能提供這樣的思考深度,未免也太過可惜。

arrow
arrow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