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日)和影想力指南 Movimpact一群同好到中山光點訪問了這次因《當他們認真編織時》來台宣傳的荻上直子導演。

得知有這個機會時,看了許多導演先前的作品,也準備了訪談大綱,上面列了一些不僅是針對這部作品,也包括導演創作生涯以來,自己想問的問題。

起初想說從比較輕鬆的議題開始提問,例如劇中的「食物」,所以先問了片中出現台灣鮮醃蛤蜊的問題。原本預計從這個問題讓導演談談對台灣的看法或是此行的經驗等,但可能是問題問的不夠準確,導演比較針對「食物對於劇中代表的意義」來做回答。不過能從這個角度幫助大家理解導演縝密的創作思維,也是不錯的開端。

後來幾個提問往下挖掘,環繞在「跨界」、「劇本創作」和「非現實風格」等接近創作本質的提問,企圖把問題拉大,讓導演談的更深、更接近創作核心概念。

過程中導演有問必答,一些看似艱難或是陌生的提問都能談的有條有理,態度也非常親切和藹,真的很開心能有這次機會和導演面對面訪談,感謝絕色國際。

訪談過程中,導演不斷提及自己在美國求學六年這件事,這段期間似乎是導演對自身作品定調的關鍵時期,因為時間有限,無法針對這段期間多做發問、了解,著實可惜。

今後如果再有機會訪問導演,往美國留學這段下去挖掘,肯定更能清楚地理解導演東西雜揉的風格從何而來、如何生成。

先在此列出本人的四個提問以及導演的回答,日後【影想力指南】(請搜尋臉書專頁)會再整理一份詳細的訪談稿供大家閱讀。

--

Q: 這部片裡出現「鮮醃蛤蜊」,還特別註明是台灣料理,想請問導演是自己吃過嗎?為什麼想要放進電影裡?

A: 一方面我有吃過,另一方面「鮮醃蛤蜊」也是台菜代表之一,這個印象還滿強烈的。

除此之外,「鮮醃蛤蜊」與另外一道「乾蘿蔔絲」算是下酒菜,並非一般端上桌的家常菜。

在故事背景裡,小友媽媽常常買便利商店的飯糰應付她的伙食,雖然電影沒有拍出來,不過這兩道下酒菜也暗示了小友媽媽有空帶她出去外食的時候,不是去一般的餐廳,而是帶到居酒屋,因為媽媽也愛喝酒,愛喝到酩酊大醉回家,所以小友除了飯糰以外時常接觸到的菜餚便是下酒菜。

 

Q: 在過去電影裡,例如《吉貓出租》,人與貓似乎心有靈犀能夠溝通一樣;《海鷗食堂》裡,日本人竟然能與芬蘭人對答如流,而且是日語和芬蘭語一同溝通;《當他們認真編織時》這部片談的也是跨性別者與一般人相互理解這部份。請問導演是不是有意識地想在作品裡處理跨種族、跨生物、跨族群的議題呢?

A: 啊......我創作的時候沒有想這麼啦!

創作的時候其實沒有意識到那一塊的。不過,很有意思地,這次在日本的文宣上面有放上幾位影評人的評語,剛好有兩位不約而同地談到,我的作品以前總是喜歡讓跨界的人來當主角,譬如說《吉野理髮之家》有從東京到鄉下的小朋友;或是《樂活俱樂部》、像你講的《海鷗食堂》,都是從另外一個地方來到新的地方,這次也算是跨界的對話。

所以真的是人家講的時候,我才驚覺好像可以這麼談。故事裡的主人好像都不是原本圈子裡,而是從外部、跨界,或是另外一個地方的聲音而來。

我自己也有點意識到說,也許是因為我20幾歲的時候在美國待過六年學電影,那我當時身為亞洲人、一位女性,而且英文並不是那麼流利,雖然我沒有受到類似罷凌的經驗,可是生活中多多少少有些地方感覺到是不是人家對我有些偏見,或是輕微的歧視,所以多多少少會把自己的心聲反應到我的故事的主人翁裡。

 

Q: 導演過去的作品都由自己擔任編劇進行拍攝,很好奇導演是怎麼創作劇本的?通常一般電影主角會有一個任務、目的,到最後再把它完結,但導演過去的作品這部份並不明顯,到了《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則是強烈了一點,例如要燒掉108個編織物,或是凜子想要領養小孩。那導演在創作劇本時的出發點或是想法是什麼呢?

A: 其實像你剛剛講的一樣,我在美國學電影時,因為是本科出身的,所以被指導要寫三幕劇,例如主角要朝著一個目的去完成他的任務,這些東西變成我的基本功,所以我一開始在寫劇本時的確都是按照這類公式去寫,但這樣一直寫下去發現容易遇到瓶頸,因為寫出來的東西都差不多,沒有辦法寫出真正原創的東西,所以那時候我就想說先放下三幕劇的方式,先讓主角沒有目的去寫寫看。

而以這個念頭第一個寫出來的劇本就是《海鷗食堂》,算是我實驗成功的影片,所以之後我創作劇本盡量不要以目的論去寫。可是寫劇本的時候,如果主角有任務的話是比較好寫的,所以說每次創作都是個艱辛的過程。

這次在寫劇本的話呢,我想說讓原本的劇本結構概念跟我自己比較有心得的想法混在一起,像你所說的煩惱君(就是那108個編織物)的部份,當然是有個目的朝向它前進,可是整個架構上一樣是沒有目的的,不要特別設計主角有什麼樣的任務。

我在寫的時候,只有決定開頭和結尾是什麼,那中間的部份都是順著感覺走,想到什麼寫什麼,那想不到的話就坐在咖啡廳,努力想說有沒有什麼靈感會出現進而把中間填補完。

 

Q: 導演的作品比較像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或是偏向寫實的東西。可是導演過去甚至是這部作品都會出現類似幻想的情節出現,例如說「說謊」,畫面是直接把說謊的部份演給你看,觀眾可能會不理解或是有點混淆,但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樣的風格,《當他們認真編織時》裡我最喜歡的一幕是小男孩吃藥,藥丸變成魚在優游,有點象徵自由等意象,那導演怎麼會想到在寫實或是生活化的筆觸下加入幻想情節?

A: 我在拍電影的時候,常常會在自己作品裡放一到兩個超現實或是比較奇幻的畫面,像是這次安眠藥變成魚的形狀動了起來,或是主角三個人在房間裡丟煩惱君的畫面,感覺也很奇幻,以往作品也會突然跳出一個非現實的描寫。

我覺得一直在描寫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小事,在這個時候突然跳出一些什麼,是可以讓觀眾非常有感觸的,就像我自己很喜歡北野武的《奏鳴曲》,中間有一幕畫面是突然運用蒙太奇手法,但在這一幕之前我並沒有想到他會做這樣子的處理,在這個地方其實是可以超越劇情的,讓我感覺到這部電影的魅力。我很喜歡這種手法,所以自己在拍電影時,不管本身劇情是否貼近現實生活,我都希望放進一點點非現實、超現實的東西。

arrow
arrow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