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看了23部華語劇情長片(《擺渡人》雖在2017年觀看,不過是2016年上映作品故也納入討論),相較於去年有著《醉生夢死》、《踏血尋梅》,乃至大師級的《刺客聶隱娘》、《山河故人》等,2016年顯得黯淡許多,這點也可從金馬獎入圍及得獎名單略知一二。

《再見瓦城》和《一路順風》是今年台片入圍贏家,最終兩片共只得了一個獎項,《一路順風》最佳美術設計,其餘全槓(趙德胤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除外)。原本對於《再》有著極高期待,看完以後有些失望;而《一》雖然有趣、感人、風格突出,但瑕疵明顯(尤其是黑道這條線),整體來說不算頂尖。

唯獨讓我傾心的便屬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以及香港銀河映像三位新導演各自創作再剪輯為一部片的《樹大招風》。前者受到多藍《親愛媽咪》啟發而嘗試以圓形和方形景框創作,農婦打官司入題,卻又不輕易靠攏任何一邊的立場,十分有趣;後者講述香港97回歸前夕三大賊王的故事,卻大膽利用反高潮敘事隱喻政治現況,著實高招。個人認為,2016年這兩部作品明顯優於其他華語片,足以成為年度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2016也是香港電影邁出低谷露出曙光的一年。年初五位年輕導演合導的《十年》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中港台三地都掀起一陣話題;而《樹大招風》獲選柏林影展新電影國際論壇以後,回到港台放映也受到好評(預計明年香港金像獎能大有展獲);《一念無明》則是在多倫多影展亮相,隨後入圍金馬獎三項大獎拿走兩項(女配角、新導演),明年將在香港正式上映。

所謂的露出曙光,並非指票房上成績斐然,而是香港新一代創作者一個一個湧現,回歸電影本質與初衷,披荊斬棘地開出一條血路。這群「鮮浪潮」(原指杜琪峰發起的短片節,為年輕電影創作者提供拍攝資助、學習與展示作品的平台,《樹大招風》的三位導演許學文、歐文傑和黃偉傑、《十年》裡的黃飛鵬、歐文傑、周冠威,以及《一念無明》的導演黃進和編劇陳楚珩都曾參與甚至拿下優勝)激發出的創作能量並不亞於香港影壇前輩。

透過這些年輕創作者,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影壇後繼有人,在這社會與政治焦慮、不安的年代或許能激盪出更好的作品。香港電影可能不一定會因為這些人而再創高峰(合拍片的品質必定得想辦法提升),至少我們都知道,有才華的創作人一直都在。
 
【劇情長片】
 
《我不是潘金蓮》I Am Not Madame Bovary

本以為單純是部農婦受欺壓進而控訴官僚體制的電影,但馮小剛無意拍攝另一部《秋菊打官司》。

在圓中有方、方中有圓的景框處理下,圓可以代表壓抑或圓融、方可以代表僵固或正直,正如李雪蓮此角傻的可憐卻又愛鑽牛角尖、無理取鬧,是小白菜,是潘金蓮,也是竇娥;政府高層立意良好卻錯誤執行;官僚體制有效率但又無比僵化,此種「雙元性」正反並置是本部片最有趣的地方。這已脫離善與惡的老生常談,反而觸及至人和政治體制的一體兩面,實在高招。

不輕易劃分立場又能讓觀眾隨著李雪蓮的經歷一起揪心,荒謬喜劇中潛藏著悲劇,雖然結

尾說白了少了點韻味,但終究暇不掩瑜,編導俱佳,今年最好的華語片。

1/13上映,不能錯過。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R6TxR
 
--
 
《樹大招風》Trivisa

完全看不出出自三位新導演之手,剪輯居功厥偉。

結尾的反高潮是這部戲最優秀的地方,箭在弦上,眼看要一觸即發,最後卻是背著觀眾的期望走,完全呼應了97回歸之際香港人的心情,20年前是這樣,20年後難道不也如此?今年最優秀的港產片。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xmA1l
 
--
 
《一念無明》Mad World

本片對「反常」、「失能」者的描寫十分真誠,感人至深。電影不只從燥鬱症患者的角度述說,後段更碰觸到患者家屬不知所措的無奈以及面對社會氛圍的壓力。

倒敘、插敘的剪接方式或許有時有些混亂;後段也有種繞不出去之感,但結尾沒有選擇過度正面或負面的處理,而是輕輕地放下,完全顯現導演與編劇對於此議題的掌握功力。

幾位演員的演出沒有話說,曾志偉祭出近年演員生涯中最有深度和感染力的表演,余文樂甚至可以和張學友過度用力的演技交換金馬男主角入圍名額。

文章連結:http://0rz.tw/4ax0I
 
--
 
《十年》Ten Years

看之前其實挺擔心只有批判而忽略影像。看完誠心理解為何能拿香港金像獎了,毫無疑問的。

五部短片裡最喜歡《冬蟬》和《方言》,前者雖然與其餘四部風格迥異,但那想要保護香港最後一片寸土的心最直接也最純粹;後者用一種荒謬喜劇的風格利用語言政策上的壓迫諷刺香港現狀,在五部短片裡明顯跳出,十分有趣。

《十年》或許技術上多有瑕疵,五部短片也並沒有統整性的脈絡可追尋,但就是因為它粗糙、不夠精美,更能直接感受它的純粹,在當今香港社會充斥著不亞於97回歸時的焦慮與份慨,能利用五部短片發聲、宣洩,重新省思現況並放眼未來,這部片的價值不容抹滅。
 
--
 
《不成問題的問題》Mr. No Problem

改編自老舍的短篇小說。雖然是抗戰時期的題材,但擺在今日一點也不過時,反倒相得益彰,編導梅峰以古諷今的能力堪稱一絕。

三個章回配上中遠景的攝影形式看似冗長又沈悶,但緩慢、冷靜的步調才更顯荒謬,《不成問題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問題?對我來說,不成問題,好得好得。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QHLfY
 
--
 
《徒刑》Apprentice

前面三分之二幾乎是完美的鋪陳,沒有一場冗戲,連過場拍攝監獄上飛揚的鳥群都能和監獄裡囚禁的人們做對比,著實厲害。

更別說好幾幕一氣呵成的長鏡頭運鏡以及恰到好處的配樂及音效,都讓這部片面面俱到,精確又完整。只不過末段所有鋪出去的線都沒有好好收回,令人大失所望。

或許導演立場踩的不夠堅定,又要面對新加坡審查制度的箝制,所有的批判只能點到為止,搞到最後面的留白空有形式,留給觀眾的反思僅只表面,可惜了這麼一部傑出、執行精美的電影。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54lU3
 
--
 
《一路順風》Godspeed

兩條支線若是拆開來看,一條屬於黑幫電影,一條則是公路電影風格。前者硬,後者鬆,兩者結合起來竟散發獨特滋味,鍾孟宏拍出屬於他的黑色喜劇 + 暴力美學風格。

或許在節奏掌握上仍有進步空間、演員表現缺乏整合感,但這怪裡怪氣、莫名其妙的電影依舊不俗,或曰「神奇」。

結尾扣緊「一路順風」的核心意涵,沒人能夠一路順遂,但堅持下去,總有一絲光輝。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VjLzX

--
 
《七月與安生》Soul Mate

電影拿來與原著短篇小說比較,不只有大幅度更動,改的也更出彩了些。

雖然有好幾幕拍的非常細膩,但書信往返的過程過於冗長、餐廳爭吵戲也吵的十分莫名,重點是結尾的大翻轉明明該是整部片最高潮,卻唏哩呼嚕地順過去了。

幸好周冬雨和馬思純的表演撐起了整部片,應該說,七月與安生之間的化學作用出來了,整部片的成果也立於不敗之地。

不過,終究是部玩的有意思的青春片罷了。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6m71d
 
--
 
《枝繁葉茂》Life After Life

電影充滿「解構再結構」的符號運用,無論是肉體與靈魂解離,小男孩的肉體進駐了媽媽的靈魂,又或是毫無生氣的大石頭彷彿注入生命一般不斷跳動。更甚者,跳脫影片內容,就連取名「枝繁葉茂」的電影裡,所有的樹木皆枯萎或是面臨死亡,卻又在大量的長鏡頭中像是會說話般屹立不搖。

所有的隱喻和想講的話都層層包覆在每顆鏡頭裡,就像導演本人的談吐,十分內斂、輕柔卻又條理分明。我想《枝繁葉茂》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於那一抹神祕主義的色彩,若你無感,那也不強求你看懂;若你興起了解的欲望,便會投入一個又一個不斷解離又重組的符號當中。

相較於其他人欲急大鳴大放的處女作,張撼依選擇靜靜地、慢慢地向符號內發展,實在是個有趣的導演,值得關注。期待他接下來的作品。

文章連結:http://0rz.tw/kZYOG
 
--
 
《長江圖》Crosscurrent

這是部極具開放性解讀的電影。以中年失意作家的口吻從長江尾來到長江頭,追尋的是一個神祕、不知從何而來的女子。整體來說我對此片的感覺不深,沒辦法投入到詩意的情境裡。
 
能夠體會李屏賓拿下柏林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的原因,此片一大半成果奠基在賓哥細膩的攝影觸感上,不過這種方式是否真的適合這部片我有點保留,對我來說過於設計了,攝影走在敘事前反而有些操弄感。

沒有看過後來才製作的4K版本,或許會有更不一樣的感受。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F3N8T
 
--
 
《八月》The Summer Is Gone

鬆散的結構和形式,直到末段才救了回來。

看完以後興起一個問題「這個時代還需要另一個侯孝賢嗎?」又,大夥看完《八月》,侯孝賢、楊德昌、小津安二郎、Tarkovsky這些名字一一被唱名,到底有多少是張大磊自己的作者印記?

片頭默默響起楊鈺瑩的〈輕輕的告訴你〉,和去年新導演得主畢贛拍攝的金馬形象廣告相呼應,畢贛有自己獨有的電影語言,那張大磊呢?我會期待他下一部作品,但一下就以這部片入圍最佳影片並拿到最大獎?似乎有些過獎了。

無論如何,十年後、二十年後再回頭檢視這屆評審的決定,或許就能看清。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cW2zz

--
 
《再見瓦城》The Road to Mandalay

相較於趙德胤過去電影,在資金較為充裕情況下,技術上完整又精確,但過往的生猛力道不復見,剩下的只有生活片段一幕一幕帶過,美其名是留白,實際上什麼也沒留下。

結尾處理的不錯,但不就是《冰毒》的再製?片子是好,但不到拿大獎的程度。

二刷發現吳可熙的表演暗藏很多細節,演的非常好;至於柯震東,一開始覺得他的表演毫無問題,甚至讚嘆他的天份,後來蓮青幾次辦證過程他在後面一副無所謂或不關我的事的狀態,東看西看,我認為大扣分,這樣完全無法連結到結尾的大爆炸,有點斷裂。

《再見瓦城》顯現趙德胤幾部片累積下來的技巧,但內裡實在有些貧乏,我想是該跳脫自身經驗拍點其他題材了。據說下一部會是科幻題材?有點令人期待。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fGo3g
 
--
 
《暗色天堂》Heaven in the Dark
 

比想像中好看很多,袁劍偉第一次執導有這種成績不容易。尤其是片中很多意象,例如水、燈等等處理的挺細膩。

最喜歡電影處理兩人從第一次接觸慢慢走到車上發生的那一切你來我往,過程中透露出幽微的曖昧不明,一些小動作在不確定對方心意前都會被擅自放大。

男女主角間的權力關係,上司對下屬、牧師對教友,甚至是主動和被動的相對位置,都造成這段關係原本該是單純的兩情相悅,最後卻走上法庭的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戲裡也碰觸了宗教,也質疑了法律,都丟出了很精彩的提問。撇除太灑狗血的結尾以外,這部片其實有可看之處。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2L779
 
--
 
《我的蛋男情人》My Egg Boy

傅天余是位非常會拍「人」的導演。不僅把林依晨時而堅毅時而脆弱又迷惘的氣質展露無疑;在他的鏡頭下,慵懶又帶點憂鬱氣息的鳳小岳完全展現他最迷人的一面,初看有點距離,認識後又溫暖無比個性,也難怪女主角梅寶(林依晨飾)輕易地與他展開熱戀。

劇中幾幕主觀鏡頭對鳳小岳的「凝視」,令人印象深刻,這是都會愛情電影中少見的拍法,如果不是一位懂得怎麼拍「人」的導演,是拍不出這種感覺來的。

除此之外,反身性(reflexivity)是這部戲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梅寶歷經失戀、遇到新對象、熱戀,碰上難解問題,過程中她只有自己面對自己、自己去處理自己的情緒,這種獨立和堅毅的個性,和其他都會愛情電影女主角有所不同,或許更為貼近當代在職場打拼,某一面獨立某一面又特別脆弱的女性。

然而,結構上的巧思不只如此,編導將「卵」和「精」擬人化為另一個更微小的世界。他們有無法「出世」的煩惱,也會為主人的新戀情手舞足蹈,但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只能「等」,等著破蛋而出,就像主人細心等著愛情孵化一樣。

在今年整體薄弱又參差不齊的國片市場中,《我的蛋男情人》是部細膩又不失水準的作品。

文章連結:http://nicholasjcf.pixnet.net/blog/post/43313920
 
--
 
《擺渡人》See You Tomorrow

就是一部鬧片,不夠好看,但離難看還差的遠。

金城武及張榕容這條線最成功,裡頭散發的(被日本文化影響的)台味擺在金城武身上再適合不過。

語言上的混搭也非常有趣,雖然是梁朝偉的普通話效果不佳才事後配上粵語,不過單就片子來看,一下粵語一下國語再夾雜點白爛英文還有台語歌,語言的混搭可能也象徵了現今中國吸納各地人馬的現況。

《擺渡人》讓我想起以前看的超鬧港片,而且是那種擺明來亂的白爛港片(跟周星馳的白爛又不太一樣)。在鬧中又帶有一絲懷舊情懷,配上中港台大雜燴,只要帶著看鬧劇的心態去欣賞,或許能讓你看出些味道出來。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7DeCC
 
--
 
《地下香》Underground Fragrance

與《再見瓦城》同樣拿到許多國外創投資金進而拍攝,電影也充滿濃濃的歐陸風格,以男女之間的情感反應北京當代「蝸居」的社會議題。

但看完本片卻有些許尷尬感。如要反應居住問題,著重在男女情愛顯然搶走主議題失了焦,鋼管女郎與公安意外眼睛受傷的男孩組合也像是過往類似電影中的獵奇設定,了無新意。

唯一有趣的是「空間」處理,地下蝸居和地上城市街道明顯對比,宛如蟻洞般蜿蜒的地下通道在注滿水後被迫浮現天日,象徵著男女主角間無以為繼的情愫。大概就這樣了。
 
--
 
《皮繩上的魂》Soul on a String

明明是民族電影卻想混雜西部片、武俠片風格,但又沒兩者的良好節奏,最後搞成了四不像的詭異結果。

幸好結尾多條支線收了回來,近似《追緝聶魯達》的概念,又結合多篇扎西達娃小說,勉強在劇本上做的出色,不然幾近三小時片長令人昏昏欲睡。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0lzne
 
--
 
《德布西森林》Forêt Debussy

其實這部片沒有大夥說的這麼難堪,至少整部片有做到他想做到的,敗就敗在本身體質太虛,再怎麼拍,也不過就是如此。

看的過程一直想到蔡明亮,那種從頭到尾只企圖言說「某種狀態」,一種出不去的、被壓抑的、無語的,加上大量的長鏡頭,利用畫面代替口說,美學形式上的核心概念其實是類似的。

《德布西森林》的一大突兀感在於,大自然的環境音和古典樂是相互交叉運用的,而且聲音或配樂的大小其實是跟著主角心境在走。有時候你會突然注意到配樂從小轉大,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配樂上,然後又驚覺,這震耳欲聾的配樂其實和主角內心的焦躁有關。換言之,它的形式與內容是既分離又契合的概念,這點我認為十分有趣。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6HVkF
 
--
 
《六弄咖啡館》At Cafe 6

船過水無痕。

整部片的氣氛實在過於平淡,事件與事件的連接像流水帳一般,了解導演可能是想以寫實的筆觸描寫那份哀傷,但是整部片沒有重心,也沒有吸引人看下去的引子,觀影過程只感覺茫然,反而與主角們的心境產生疏離。

如果說《那些年》有921大地震的集體記憶;《我的少女時代》有90年代小物、永遠的明星劉德華作為陪襯,將青春與自我情感給緊密結合,那《六弄》裡有什麼?幾乎沒有。失敗之作。

文章連結:http://0rz.tw/4okWA
 
--
 
《失控謊言》White Lies, Black Lies

前半的鬆散與緩慢令人不耐,導致結尾謎底揭曉只會讓人覺得「喔,so?」幸好這部片有許瑋甯的演技撐場以及黃美清效果奇佳的美術設計。

至於入圍新演員的陳庭妮?嗯,最大的功用就是讓這部片能在金馬亮相吧。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oERTG
 
--
 
《樓下的房客》The Tenants Downstairs

跟其他新導演的首部影片不同,別人可能技術方面不足但內裡真誠,導演崔鎮東把技術方面處理的沒有問題,但本身想述說的中心思想卻薄弱到令人失望。

結局的改編實在難以說服人,把一部想要突破格局的獵奇電影限縮至溫情主義,不僅無聊又牽強,敗筆。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UpmOY
 
--
 
《葉問3》Ip Man 3

跟拳王泰森對戰前是一部片,對戰後又變成另一部片,異常怪異又斷裂的劇本是敗筆。

動作場面堪看,卻又沒太多新意,與泰森的對役完全為打而打,找來泰森想做大卻融不進劇情裡;想談一段忽略家庭的感情戲又說的淺,終歸兩字「媚俗」。

幸好還有張晉,如果要拍葉問4,最好由張晉這角色發展支線吧!正宗詠春之爭絕對不是二分之一部電影塞的進去的題材。

【影想力指南】文章連結:http://0rz.tw/wKUbD
 
--
 
《報告班長:勇往直前》No Sir

前半小時和後半小時還算可以接受的,特別是前半把男主角威廉不受拘束的個性凸顯出來,擺進嚴厲班長趙駿亞的戰工連,讓人期待這兩人之間的火花。

而後段利用國軍救災當作整部戲最高潮也是好的設計。現今國軍最大任務便是救災,特別在這國軍士氣低迷之時,不畏艱辛地往災區救難確實把國軍弟兄們辛苦、熱血的那一面給描寫出來,這樣的設計總比宣揚什麼愛國情操、我就4愛中花民鍋好多了。

問題出在中間那一大段亂七八糟、插科打諢,低級又無聊的玩笑,根本無助於推演劇情,反而把整部戲拉低成尷尬無比的笑鬧劇。然後所有推出去有意思的網全都隨隨便便收回來,我真的不知道60分的素材炒成30分到底在幹嘛,導演要負起最大責任。

最令我最受不了的是整部片不斷地嘲諷年輕人和充斥沙文主義,尤其是後者。黃姵嘉領軍的一批女兵存在的用意只是來取悅男生,不然就是拿來諷刺男生的軟弱無能,從頭到尾就是被利用的客體,連個完整的角色故事都沒有。軍教片沒有必要宣揚女權,但利用女體來開玩笑,這不是一件可以容忍的事。

看得出來劇本是有想要好好訴說些什麼,拋出去的線其實都可以有所作為(尤其是外國人臉的曾台灣一角明明可以大有發揮),只不過最後呈現的結果零散又讓人尷尬,證明掌控這部片的舊腦袋就算想跟上這時代也完全力不從心了。

 

 

arrow
arrow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