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速列車》( 부산행 )為擅長動畫製作的導演延尚昊首部劇情長片,日前在台上映便造成一股旋風,上映首週北市票房已經突破2500萬大關,全台破億指日可待。而前傳動畫《起源:首爾車站》中的女主角便是本片一開頭衝進列車的第一個活屍,所以《屍速列車》可以看成動畫作品的延續或再延伸(《起源:首爾車站》也會在10月16日開始的TIAF臺中國際動畫影展中放映,導演與製片將會來台舉辦座談)。

有了導演延尚昊的動畫背景認識便能稍微理解《屍速列車》的來由,以及電影轉折處理或是設定上有著濃濃的動畫感的原因。

為什麼要說有著濃濃的動畫感?在於那些關鍵性轉折以及善惡兩分的設定都拉到非常極端,這是動畫或漫畫裡常見的手法。優點在於能夠瞬間勾起觀眾的同情與憎恨,在觀看過程中便有強烈的介入感,心情會隨著劇情走向跌宕起伏;缺點則是對於「人性」的刻劃過於偏頗、片面,彷彿在一開始就把所有人區分為善 vs. 惡、利己 vs. 利他,接下來便把這兩分人馬攪和在一起產生衝突、對立,最後再給個希望作結。

舉例來說,反派的行為舉止讓人感到無比刻意且莫名,能夠理解想把他形塑成「人性本惡」或是「利己」個性的集合體,但遇到狀況一次比一次更沒人性、更加毫不思索,只會讓人對於此角色產生純粹的憎惡,而非理解其行動的來源。一句「他就是超級自私的大壞蛋」就能解釋一個人為何成惡嗎?我不認為,這反而把千百種人性中的其中一個「面」擴大成一個「人」,直覺式的劃入極端,實在難以說服人。相較之下,男主角起從先自私、「任何事只想到自己」的形象來到片尾發現自己才是造成這個悲劇的間接兇手,最終下了犧牲自我的決定。只有這個角色才能令人感受到在利己與利他中掙扎、轉移,拉扯出人性的況味,可說是電影裡描繪比較成功的角色(當然,接到電話得知自己是間接兇手是否為好的設定,或是理想的「利己轉變為自省」驅力還有待討論)。

另一個較為不滿的則是後半段處理過於煽情。面對與想要保護的人別離,情緒必定無比強烈,這可以理解,但有沒有必要每對角色都來一場訣別戲渲染情緒,我覺得有待商榷。當棒球隊的年輕男女、年長的姊妹、孕婦與大叔一波一波痛心別離接續上演已經讓人感到疲乏,男主角與女兒臨別前竟回想起那時抱著襁褓中的她,背後還灑下純潔白光,彷彿這是最神聖、最純粹的一刻,本以為這種刻意渲染觀眾情緒的手法已經到達最高峰,沒想到最後面小女孩竟然在隧道裡邊哭邊唱歌,鏡頭再給予小女孩哭臉特寫,這已經不是把情緒加的有點多的問題,而是編導刻意操弄觀眾情緒,把這部片的結局收在情緒化的溫情上,不留一點點反思空間。

以一位動畫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來說,《屍速列車》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控的確十分傑出,特別是活屍的細膩度與擬真程度實在嚇人。不過一部六、七分的片子在現今氛圍裡說成九、十分,我個人是覺得大可不必(我反而更期待看到前傳動畫《起源:首爾車站》)。至於《屍速列車》為何能在台灣甚至是全亞洲(港澳、新加坡都破了當地韓片票房記錄)掀起熱潮,這個現象或許比這部片更值得深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holasJCF 的頭像
    nicholasJCF

    Nicholas的電影天地

    nicholasJ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