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台北物語》上映以來網路上的討論度從未停歇,這幾天又來到最高峰,本來要下檔的此片到後來場場完售反倒不斷加場,證明這波奇片風潮真的擴散開來,大家都想一睹《台北物語》的風采。
除了比較kuso式讓人不知道是認真還反串的評論、心得以外,近期更有許多人把議題延伸至「為什麼要看爛片找罪受」、「為爛片寫評、寫感想不是助長爛片歪風嗎?」等問題上。
作為除了試片以外首批觀看此奇片的觀眾(那場觀眾加起來大概十個人,大家都很認真的看到最後一刻,沒人陪你哈哈大笑的),我想藉此認真的談談這部片。
首先,《台北物語》是爛片這個說法或許不太精準,它真的滿爛的,但不是會令你看的很生氣的爛片,反倒是一部很努力想拍好但品味獨特或是力有未逮的電影,就像長輩很新潮的加你line,最後發現他每天都在傳長輩圖一樣,很爛,但你不會就此生氣,反而想拿著長輩圖跟同輩分享一起哈哈大笑。
再者,《台北物語》是部很空泛、沒有想傳達任何意念的電影嗎?並不是的。第一場戲,小朋友看著阿公在農地上辛苦耕種著,阿公跟他抱怨說有錢人都在這裡買別墅,小朋友竟然說道「我以後也要買別墅」,接著下一個鏡頭照的是台北101。雖然這樣的編排做的相當粗劣,但不難看出一開始就想對台灣社會做出批判,尤其是資本主義或者是現代性的腐蝕。
而劇中層層堆疊、不斷交織的幾位主角更是黃英雄筆下對於「台北人」的洞察。和前助理偷情的議員、為了生活和權勢愛上議員的女助理、為了處理贓車而和惡勢力勾結的女助理弟弟、官商勾結以食一杯羹的建商、因被誤診以為得了癌症而花光積蓄想要自殺的女子、家中被迫都更最後跑去偷東西維生的賊、被議員老公背叛自己也和同事有一腿的女醫師、和女醫師曖昧卻不敢負責任的男醫師,還有騙人要出國其實是和小三偷情卻買不到飲料被刁難的爺爺,以及片中最置身事外也最單純的孫女。
這些角色有的原本看來無辜,最後才顯現其醜陋的一面;有的看來無惡不赦,最後才了解他的惡或許是受到不公不義所逼使,配合影片中刻意營造真假不分的意象,例如那條會叫的假狗,還一連叫三次,我真是笑到彈出來;還有長得像連勝文和馬英九的演員,簡直是視覺上的政治批判,編導黃英雄都在強調他對這個社會「善惡難分」、「真假難辨」的看法。
所以你說這部片沒有意思嗎?我無法認同。它有概念,而且批判性昭然若揭,只不過執行面粗劣到讓人覺得好笑,儼然成為台灣cult film代表。我之所以提出這點並不是在褒揚這部片有多好,只是對那些因為此片受到大量關注而感到不屑者表達「這可能不是各位想像中的爛片」。
《台北物語》不是爛到生氣而是爛到笑,這之間的分野是有條界線的,然而這條界線在哪,可能需要親自進戲院觀賞才能理解。不然國內外爛片這麼多,怎麼就《台北物語》能獲得這麼大迴響?當然,你看完本片還是覺得很爛很生氣,那也是種看法,大家都該給予尊重,相對的,也該尊重這些認為它爛的很有趣的看法。
再說,為爛片寫評、大開嘲諷真的一點意義也沒有嗎?我倒覺得對這種妙不可言的電影,kuso就是面對它最好的回應方式,如果要認真評論他的攝影、燈光、配樂或是編劇有什麼缺失,根本毫無意義,這些東西看了就知道哪裡做的不好,何須多言?
要談什麼特別的切點,在一拖拉庫的影評或心得中,Das Kino波電影在《台北物語》全劇情解析一文中提到了「壞品味」或是「酷兒性」的解讀方式就是個非常有趣的觀點,面對這種想要認真拍卻拍的像B級電影的作品,如果再用以往嚴肅的評論方式對待它,那評論所展現的對應能力可能也不高了。
如果要認真看待《台北物語》,我想重點該擺在「到底什麼樣的結構性因素造就了這部片的成果?」台北文化獎得主、資深影評人、知名編劇兼金馬獎評審的黃英雄為什麼會拍出這種令人眼界大開的東西,而且還不是刻意為之?《台北物語》在他的作品脈絡中是偶然還是正常能量釋放?如果是正常能量釋放,為何能在電影圈、文化圈裡佔據崇高的位置?而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俊榮為何又在片中軋了一角飾演爺爺?他和本片的製作有何關係?
更甚者,發行商丰采公關行銷為何願意發行《台北物語》?背後的金主是?而在斤斤計較的戲院排片端,為何喜滿客影城願意讓這樣的一部片上院線呢?想想看有多少比這部片更值得大銀幕觀賞的電影擠破頭也無緣掙到場次。
最後,本片的行銷方式是誤打誤撞還是經過計算的行銷企劃(如本圖,是故意P的這麼low還是刻意營造的B級感?)在一天三廳不到十場場次下造就如此票房佳績?又,《台北物語》官方臉書粉絲頁開了不久沒幾天又關閉是什麼考量?
總歸一句話,一部片從籌備、製作、發行、映演到行銷千絲萬縷、錯綜複雜,《台北物語》何以成為今天的樣貌?不管你看完心想「為什麼要浪費資源拍出這種國片!」還是「《台北物語》太屌了,我愛死它!」,本片從啟程走到今天為何能成為能量滿滿的電影現象,這不是很值得探究的問題嗎?或許,得要親身經歷或是透過專訪參與者(特別是編導黃英雄)才能得知,期望看到有人能揭開《台北物語》的神祕面紗。
留言列表